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 新疆智库 | 海疆智库 > 智库学术动态

李青:西藏的区域发展格局

作者:来源:新疆智库发布时间:2021-09-23

“中国边疆学讲坛暨新疆智库讲坛”2021年第16期 

西藏的区域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青 研究员

    

  2021年7月19日,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边疆学讲坛暨新疆智库讲坛”第十六期顺利举办。本期讲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青研究员做题为“西藏的区域发展格局”的主题讲座,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孙宏年研究员主持讲座。中国边疆研究所全体成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部分师生现场聆听讲座,并与李青老师进行了交流。 

  李青研究员的讲座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一是西藏区域发展格局的历史演变;二是西藏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及区域发展导向;三是从区域经济看西藏发展的特殊性;四是对西藏区域发展格局的思考。 

  从研究对象来讲,区域经济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观尺度的地域单元,包括省、地、市、县,另外诸如长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等跨省区地域也属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最近20年来,我们一直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研究西藏,特别是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西藏区域发展格局的历史演变 

  总体而言,历史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地区和核心地区集中在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为主的“一江两河”区域。随着西藏生产力布局的展开,“十五”以后提出了“一江三河”,即囊括了林芝市的尼洋河流域。这些区域发育了西藏最好的城镇,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等。西藏主要的城镇多是沿江、沿河、沿路分布的。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因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逐渐形成了藏中、藏东、藏西、藏北四大经济区。青藏铁路通车以后,考虑到那曲和拉萨的联系更加方便,那曲即被划入藏中(南)经济区;考虑到林芝与拉萨、山南、日喀则的距离及其联系条件,林芝也被纳入了藏中(南)经济区。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除“十三五”时期外,西藏划分的经济区是三个:藏中(南)经济区下辖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和林芝地区,藏东经济区为联结四川省的昌都地区,藏西(北)经济区则是阿里及那曲的部分地区。目前,西藏构建了以沿路沿江为主要轴线、以经济区和区域性节点为支撑的空间格局。 

  从城镇体系来讲,历史上西藏地方的中心城市发生过几次变化,萨迦、乃东、日喀则都曾因政权更迭而做过西藏地方的中心城市,但无论是在历史时期还是和平解放之后,拉萨都是最主要的经济、文化和行政中心,是西藏区域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此外还有两个因经济因素而成为重要节点的城镇: 

  一是昌都。茶马古道出现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从昌都到拉萨形成了一条往来交通路线,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带。昌都既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藏东的门户,而茶马古道的主要市场是西藏。将来川藏高速、川藏铁路、滇藏铁路等等的建设,昌都均是一个重要站点,长期来看作用重大。 

  二是亚东。19世纪后期,英国人打通了从锡金到亚东、再到江孜和拉萨的线路之后,西藏的贸易重心由中尼为主转向了以中印为主,亚东就此成为西藏乃至中国对印度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这不仅改变了西藏经济贸易活动的格局,也改变了西藏近现代社会的城市形态,出现了以贸易活动为主的城镇。 

  二、西藏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及区域发展导向 

  和平解放70年以来,西藏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从1993年到2017年,西藏保持了25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民生改善最显著的区域。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在持续推进,2017年西藏的城镇化水平超过30%,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城镇化中期阶段的省区。到2020年,西藏有6市1地、74个县级单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西藏人口3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0万人。 

  从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西藏生产总值是1900亿元。在疫情的情况下增长了7.8%,这是非常高的增长率。从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占比7.9%,第二产业是42%,第三产业是50%,与全国产业结构大体相当,第一产业占比在10%以下,第三产业达到50%以上。但实际上,西藏内在的产业结构和全国是非常不一样的:农业占比低是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造成的,其农牧业仍是传统型的,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国来讲第二产业中工业是大头、建筑业是小头,而西藏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由于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非常明显,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西藏的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非常少,以商贸业、公共部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西藏的整体产业结构仍然是传统型的。 

  从人口增长来看,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人口增长是全国最快的地区之一,但这种人口增长是由于西藏的供养能力在增加,而不像广东是产业发展带动的人口增加。1951-2020年,西藏的常住人口从114万人增加到364万人,增长了2.2倍;地区生产总值由1.29亿元增加到1900亿元,增长了1473倍,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4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463倍。不考虑价格因素,西藏与全国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差不多的,但人口增长远快于全国,这又说明了西藏人均GDP为什么下降。 

  西藏人口增长的另一个特点是拉萨市的人口增长更快。“六普”和“七普”的数据表明,2010年拉萨市常住人口是55万人,2020年达到86万人,10年之间增长了30万人,占西藏新增人口的将近一半,集中了西藏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这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一直以来西藏实行的单中心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导向,促进了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向拉萨集中;二是历史继承性和现实依赖,即拉萨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从城镇体系和城镇化格局看,西藏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城镇体系。 1951年拉萨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人,曾经拉萨城区只有一个城关区,2015年堆龙德庆撤县设区,2018年达孜县又撤县设区,所以现在拉萨城区有三个区。按照我国城镇规模等级划分标准看,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就是中等城市了,所以目前拉萨就成为西藏唯一一个中等城市。从最近20年来西藏的发展规划看,西藏的区域发展导向一直都是以拉萨为中心的,开始是强调拉萨自身,现在则强调以拉萨为中心的城市圈,提出了一圈两翼三点两线”的城市化战略布局。“一圈”即以拉萨—泽当城镇圈,目前来讲还没有完全成型。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山南、日喀则、林芝、那曲的三小时经济圈,这应该是基本能实现的。“两翼”则是指西翼以日喀则为中心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带和东翼以林芝为中心的尼洋河城镇带。“三点”即藏西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藏东昌都市、藏北那曲市。“两线”是指主要交通干线和边境沿线城镇带。  

  三、从区域经济看西藏发展的特殊性 

  第一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西藏是全国是非常独特的省区。西藏是高高原,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与之相比,因此简单地按照区域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或者经验来观察西藏是不行的,甚至有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对于区域经济研究来讲,西藏是一个好样本,它是有高度特殊性的后发展区域,各项建设和居民生活的难度大、成本高。 

  第二是西藏地处祖国边陲,远离国内中心市场,这意味着西藏参与市场竞争,获得资源、获得和输出商品的成本会非常高,如果提高附加值,竞争力就会非常弱,而西藏提高附加值又很难。 

  第三是西藏的经济模式特殊。由于自然条件局限,西藏不得不长期依靠外部市场和支持,所以到现在西藏财政收入的90%以上都来自于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农牧民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国家补贴。由于区位、生产要素、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制约,西藏产业链的建立和运转难度很大,工业品包括一部分初级产品的供给长期依靠国内其它地方市场。 

  第四是西藏本身的文化独特性强,与市场经济、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不够高。西藏内部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大,区域协调发展也比较困难。 

  第五是国家对西藏的发展要求较高。一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兴边富民行动、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重要相关规划中,都对西藏发展给予支持和推动, 比如将藏中南区域确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二是中央对西藏的战略定位很高,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战略定位是两屏四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战略定位是两屏四地一前沿“两屏”即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四地”即高原特色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资源储备地,“一前沿”是面向南亚的开放前沿。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文化特征的独特性和发展能力的薄弱性,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应当怎样走?这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四、对西藏区域发展格局的思考 

  关于西藏区域发展的格局,我提出“多轴、双层、双核”的思路。“多轴”即构建三横三纵的发展轴线:“三横”是G317、G349和G219国道,“三纵”是G216、G214和G109国道。依托三横三纵骨架,逐渐形成“双层”经济区:现在十四五是三个区域,是藏中南、藏东和藏西北,对于西藏辽阔的面积,我认为可以建立次级经济区,包括藏东北、藏西北、藏北中部、藏中、藏东南、藏西南和中部边境7个区。“双核”是拉萨和日喀则。我认为日喀则是西藏综合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唯一能构建较大规模本地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地区,也是西藏最有条件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地区。拉萨和日喀则的双核城镇体系有利于避免拉萨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如果将来川藏公路、川藏和滇藏铁路建成,昌都有可能成为另一个重要支点,西藏区域协调发展就更有利了。 

  将来还要考虑到西藏跨区域、跨国的发展。一是藏川滇青交界地区,我认为可以包括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迪庆和怒江、青海的玉树、西藏的林芝和昌都6个州市,将之作为一个经济区来考虑。此外还要推动中尼印、中印不、中国滇藏地区和缅甸的合作。中尼印有两条线:一条是出里孜口岸,经尼泊尔到印度,这是传统的中尼印的通道,也是将来做跨国经济合作的一个区域;另一条是出日屋口岸,经尼泊尔接印度的比纳热嘎口岸,当然这是长期设想。中印不的通道是在亚东,中印、中不贸易主要在这一带,现今还不具备形成跨国合作区的现实性。再有中国滇藏地区和缅甸的合作,首先要推动设立中缅吉太口岸,再推动跨境旅游、跨境运输、工程合作和劳务合作,目前这也还是一个远景设想。 

编辑:孙方圆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

公众号

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