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 新疆智库 | 海疆智库 > 智库学术动态

成崇德: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作者:葛小辉来源:新疆智库发布时间:2021-06-08

“中国边疆学讲坛暨新疆智库讲坛” 2021年第5期 

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  成崇德教授

    

  20213月19日上午,中国边疆研究所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远达厅举办“中国边疆学讲坛暨新疆智库讲坛”2021年第5期。本期讲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成崇德教授作主题为“清朝国家统一进程中的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孙宏年副所长主持报告会。中国边疆研究所全体成员以及其他一些史学研究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对清朝国家统一的认同,清朝统一边疆民族地区进程中的问题,问题与难点以及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一、对清朝国家统一的认同 

  清朝国家统一包括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清朝对全中国的统一,包括进取中原、入主中国并且取得正统,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线。如果没有清朝的强大、没有统一之后出现的康乾雍盛世,边疆将难以实现统一和稳定。另一条主线则是开疆拓土、统一边疆与治理边疆,没有边疆统一和边疆治理,清朝国家统一就是不完整的,不稳定的。  

  明清之际,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在半个世纪里出现了重大变化,即周边的问题、国外的问题与明朝内部的问题都集中出现在同一时期。从明王朝内部的情况来看,东北边疆地区满族,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建元称汗,建立金国(清朝),联系蒙古、西藏各部,与明朝分庭抗礼,甚至试图入主中原,实现一统中国的理想;在内地,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反明力量日益高涨;在明朝北部,有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南内蒙古,西北则是卫拉特蒙古,分别与明朝形成鼎足之势。至于国外的形势,此时俄国已经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推进,西班牙也已经进入台湾,后来荷兰人的势力又侵入台湾,对我国的海陆边疆构成威胁。 

  当时国内呈现出一种分离的格局,但这种局面骤然间又转化成一种要求统一的趋势。金国改称清朝后,也可以选择不入关,在东北自成一体;漠南漠北蒙古可以选择与内地不发生联系,建立游牧的蒙古汗国;卫拉特蒙古也可以选择割据西北的局面。此时的明王朝内外交困,鞭长莫及。在这个社会动荡的关键时刻,面临外部势力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内部又出现这种多股力量并存的局面下,历史走到了一个分离还是统一的重要关口。但十七世纪上半叶,明清之际,中国国家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这个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趋势,清朝之所以一定要入关、一定要成为国家统一的担当者,就是因为统一不仅仅是汉人或者汉族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政治理想,而且是所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民族在当时都意识到了国家道路的问题,也就是存在一个各族群都认同的大中国观念。     

  郭成康教授的《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始,他们就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或者汉族官僚的影响,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烈的中国的观念。他们沿袭了传统儒家的天下理念和治国思想,沿袭了传统儒家的中国观,这种思想倾向在入关前就已经很明显了。 

  清朝统一过程中,康熙中叶收复台湾前后完成了对南中国的统一,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思想上的认同问题。郭成康教授提到“反抗清朝民族征服与民族压迫的正义性与华夷之辩的偏执与荒谬纠结在一起”的问题。汉族士人认为清朝入关使中原日月无光,汉人从此就受满族统治者的压迫,所有的纲常、礼节都被丢掉了,整个社会处于漫漫长夜”。但历史上的情况并非如此。看一看清朝初年经济的恢复、科举制度的恢复社会迅速转变和稳定,包括康乾盛世的出现等。鼓动汉人起来推翻清朝统治,这个应该与清朝国家治理的合法性、成就做一个对比。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是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的最后确立。清朝皇帝对一统中国的思想的认同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边疆的统一,民族认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边疆民族对一统中国的认识。当明朝统治衰败控制不住全国的时候,边疆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呈现出分离和局部统一的现象。努尔哈赤意识到明朝无法在边疆上投入更多力量于是完成了对东北的统一。但其并未止步于此,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建议他不要局限在东北地区,而要放眼于辽阔、统一的中国。  

  明朝时漠南漠北蒙古在达延汗之后没有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这样的人物。蒙古社会依旧保持原有的分散、割据、游牧经济局面,没有出现一统蒙古的重要人物和重大契机。清朝之很顺利地征服蒙古,在于蒙古部没有出现大一统的担当者,缺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范文程和洪承畴这样汉族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支持。于是漠南蒙古很快归顺了清朝,与清朝建立友好关系,设旗、联姻;漠北蒙古与清朝建立“九白之贡”,双方互送礼物、礼尚往来。卫拉特蒙古从1642年建立和硕特汗廷后,就控制了西藏,至康熙朝,准噶尔蒙古部统一天山南北。清朝进入西北之前,卫拉特蒙古控制着天山南北,和硕特汗廷控制着青藏高原,这是当时中国出现的局部统一现象。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边疆各个民族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满洲东北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统一,没有漠南漠北蒙古在北部驻守边疆,没有卫拉特四部和准噶尔汗国开拓西北,保卫西北,是难以遏制俄国的侵略势力的。 

  在民族认同的问题上,清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并一统中国,在于入关前他们已经与漠南、漠北蒙古部、卫拉特蒙古四部、西藏的达赖喇嘛、占据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廷等都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清朝入关时的各种消息,都能够快速地传递到青海、西藏、蒙古和准噶尔。当时也没有现代通讯工具,但游牧民族传递信息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满洲统治者把入主中原、一统中国的愿望传达给达赖喇嘛、萨迦派、宁玛派、卫拉特蒙古各部等,表达清朝要入主中原,一统中国的愿望和进军历程。 

  二、清朝统一边疆民族地区进程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说历史上卫拉特蒙古、准噶尔蒙古部对奠定中国疆域版图是有历史贡献的。如果没有卫拉特蒙古、准噶尔蒙古部在西北地区阻击俄国的东进势力,俄国可能就不是绕到黑龙江、而是会从西北侵入。与此同时,北部蒙古部也作出重要贡献,阻击沙俄势力从北疆的入侵。俄国当时正是强盛的时期,东进势力嚣张,是卫拉特蒙古各部挡住了俄国的南进,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清朝入关南下统一中国,其战争最激烈的时刻,正是俄国南下侵略扩展最严重的时刻,也是卫拉特蒙古部反抗最坚决的时刻,最终,卫拉特蒙古人把俄国挡在了境外。于是俄国人只能沿着贝加尔湖东进,一直走到黑龙江。 

  又如“陕甘回乱”这个词是否合适?回民起义有多少是起义?有哪些是反清的有哪些不是反清的?对于回民反清、抗清事件,要因具体事件而定性,有“起义”,有“事变”,有“教派之争”,有“反清”“抗清”,有“太平军起义余波”等,所有这些用语,其意义都各不相同。如果一律说成是清朝压迫回民,是不恰当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需要逐一甄别。 

  边疆民族与中原大一统方面有很多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研究清朝对全国和对边疆地区的统一,以明确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来源。我们应该通过历史研究来阐释清楚:为什么我们会走上这样一条统一的道路。  

  三、问题与难点 

  研究者需要把一些基本的概念界定清楚,比如“统一”和“征服”。“统一”是褒义词,“征服”可以说是中性词,而“镇压”则是贬义词,所以在选用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对中国来说,统一是国家大势,分裂是我们不希望的。但是在我国实现统一的时候,欧洲却分成了四十三个国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欧洲不同。所以我们不必担忧,因为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不同,每个国家的传承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历史上所走的这条道路是理直气壮的。 

  边疆地区需要有制度保障,因此撰写统一史时可以在这个方面多用一些笔墨。边疆地区是特别希望获得认同的。此外中国边疆研究所需要做高层次的研究、寻求前沿的理论突破,但同时一定要接地气,要了解边疆地区最基层的情况。 

  边疆开发的研究空间也很广阔,但下笔也要慎重。如果写边疆开发的问题,就要熟悉游牧经济,比如要了解蒙古各部有多少牧场,甚至知道一个牧场有多少牲口;既要了解乾隆朝的情况,也要了解康熙朝、顺治朝的情况;还要厘清牧场迁移是怎么回事,了解鼎盛时期的牧场有多少牲口,牧场遇到灾害会发生怎样的情况,游牧制度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工业化出现之前牧民是怎样进行生态平衡的等等。这些方面目前尚缺少细致深入的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所最近几年研究任务很多,也引进了一大批年轻研究者。希望边疆所能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针对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论,例如大一统理论。还要注意挖掘史料,例如各个地方上的史料。此外希望年轻的研究者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到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去实地体验边疆的特点。 

作者:葛小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

公众号

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