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成果 > 出版成果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

作者:华立 著来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发布时间:1995-10-19

序  言


  清朝统治中国的近300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清朝繁荣强盛走向没落衰亡,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人们因此责备清朝统治的腐败,顽固保守,闭塞自在,发展迟滞,政策失误。但是,清朝历史上也曾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它在许多方面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共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大大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发展了边疆的经济、文化;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在清朝统治下所完成的此项伟大业绩。 华立同志长期以来以清代边疆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此书对清中叶以至清末新疆的开发与经营进行了研究,叙述详明。此书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后而写成的。她曾3次赴新疆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大量资料,并访问了专家学者和当地父老。她勤奋努力,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故使此书达到了较高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但是,在古代的很长时期内,居住在北部、西部边疆的游牧民族和居住在中原和南方的农耕民族,各据一方,互相攻战。其间,虽然也曾有过和平的联系和交往的时期,但中原和边疆、南方和北方常常是多种势力、多个政权的对峙。如:秦、汉和匈奴,两晋南朝和北朝,隋唐和突厥、回纥,两宋和辽、夏、金、元,明朝和蒙古、满洲等。从秦始皇北筑长城,派公子扶苏、蒙恬率兵卫戍和汉武帝命将出师,北逐匈奴起,边疆和中原、北部和南部的交争在2000多年间反复重演过多次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多少次胡马南牧,烽火迭起,中原激荡;多少次讨伐北庭,远戍荒边,转战大漠,在长期战乱中,经济遭破坏,农田和草遭蹂躏,人民遭屠杀。边疆的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进入中原,建立统治;一次又一次被汉族推翻,驱赶回边疆,这几乎成了中国几千年来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
中国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南北对峙,反映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经济形式和水平的差异,表现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利益与文化的冲突,这一历史现象直到清朝才发生了变化。即清朝在全国建立政权之后,竭100多年之力,长期用兵,经略各地,把中原和边疆地区长期牢固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大权集中,策略灵活,中央政权的管理十分有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统一稳定局面,汉唐素称中国的极盛时代,但在边疆取得军事胜利之后,只设置带有军事统治性质的都护府和羁縻府州,统治效能远不及清代之高,时间较短,到了衰世和乱世,边疆地区大都游离于中央的有效管辖之外。清代则根据边疆各地的特点,在东北设3将军;在蒙古设盟旗和乌里雅苏台将军、办事大臣等;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及噶厦;在西南改土归流;在新疆或设将军,或置郡县,或保留伯克制,形成了多种体制、统一管辖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且大大发展了边疆的经济和文化。同时屯田开垦,兴修水利,开辟交通,促进贸易,缓和了传统的农区和牧区的对立,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所以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清王朝进入衰世和乱世,但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共御外侮,团结一致,除了帝国主义强行割占的土地之外,没有任何一片边疆土地游离中央的管辖之外,这与汉唐衰世、乱世相比,迥然不同。晚清之世,面对外国侵略,中国内地和边疆人民联系紧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民族团结和认同意识显著增强,这是和有清一代对边疆的积极经营分不开的,也是清朝对历史的巨大贡献。
清代对边疆的经营经历了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先是军事征伐。康熙在平定三藩,统一中原、西南和台湾之后,反战略重点转移到北部边疆,在东北、新疆、西藏等地投入了巨大力量,主要矛头是打击准噶尔蒙古的割据势力。历经康雍乾3朝72年的征战,至乾隆年中叶,统一新疆,平定了强大的准噶尔叛乱,安定了西藏、青海等地。这场战争历时之长,战斗之激烈,耗费之巨大,为前史所罕见。战争胜利之后,清朝着手进行开发,主要是发展农业,设置各种类型的屯垦区。如族屯、兵屯、民屯、回屯、遣屯,并迁移人口,兴修河渠,发展商业、矿冶、手工业,北疆形成大片农业区。随后,南疆的绿洲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这一切措施大大增强了中央与边疆的联系,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为历朝历代所未有过的。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迄清末的一个半世纪,清朝在新疆采取种种措施,努力经营,长期不懈,使新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天山北路逐水草而居的单纯游牧经济,变成了屯垦点星罗棋布的农业经济;过去,以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变成了有大批汉族、锡伯等族迁入,于此繁衍生息的多民族杂居地区;过去,游牧部落竞相雄长的割据政权,变成了中央统一下的军府制、郡县制。清末又建置了行省。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前,准噶尔部有60万人口,加上南疆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全部人口约不超100万。但200多年后,新疆人口猛增至1300万,至少增加了13倍,其经济、文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 清朝经营新疆的重点在天山北路,因为那里是准噶尔蒙古的游牧地,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势力强大,土地广袤。准噶尔的汗庭在伊犁,其西统治着巴尔喀什湖以西的中亚细亚,北至额尔斯河和鄂毕河上游,东、南占领了青海、南疆,一度攻占喀尔喀蒙古,威胁着漠南蒙古,并操纵和控制着西藏,其势力足可与清朝中央分庭抗礼。因此,只有打败准噶尔,将此地置于清廷的牢固统治之下,才能保证其他边疆地区的安定和繁荣。所以,清代对边疆地区的开发,首先致力于天山北路。如果说其他边疆地区的开发较多依靠下层人民自发地开垦,那末,天山北路的开发主是要清政府有计划、有目的的自觉行动。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不能允许这里再出现类似准噶尔汗国的割据政权,不能使这里再一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为此,清廷在这里驻防筑城、设官建治、屯田垦荒、开辟驿路、迁移人口、建立城镇,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成效亦斐然可观。十八世纪末,伊犁将军保宁和乾隆皇帝奏报伊犁经济开发的成绩时说:“自抵伊犁以来察看该处耕种百谷,屡岁丰收,牲畜滋生繁息,其谷价较之内地颇减。所有人口,除伊犁驻防满洲、绿营、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回子万余户外,贸易之民亦汽车增至数万。在此置产者既多,而于城市开铺,乡村耕种者亦复不少,较之从前,富裕数倍,实与内地无异。” 从这段话中可见,清朝在统一新疆以后30年间的经营已有颇大的成绩。
当前,新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回顾新疆开发的历史进程,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将能更好地认识新疆的省情,促进新疆的建设。中国的疆域辽阔,只有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不断繁荣,逐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从这方面来说,华立同志的此项研究,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会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社会的欢迎。

                               戴 逸

目 录

《边疆史地丛书》序
序 言
引 言
第一章 新疆农业开发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农业条件概述
第二节 农业起源及历代的经营开发
第三节 准噶尔时期的新疆农业
第二章 清政府统一新疆与农业开发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清政府统一新疆与西北边陲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军府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
第三节 “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经营方针的确立
第三章 统一后农业人口的大规模移入与北疆多种垦形式的出现
第一节 统一后的兵与遣屯
第二节 移民出关与户屯的兴起
第三节 伊犁的回屯和旗屯
第四节 农业人口及各类屯点的地理分布与特点
第四章 乾隆、嘉庆年间天山北路农业区的形成与南疆农业的恢复
第一节 主要屯垦制度及其特点
第二节 生产中的各项措施
第三节 屯垦方式重心的转移及其意义
第四节 天山北路农业区的形成
第五节 统一后南疆的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的恢复
第五章 道光、咸丰年间天山南北的全面开垦与传统绿州农业区的扩大
第一节 道光年间形势与清政府农业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北疆以伊犁为主的继续开垦
第三节 天山南路的全面兴垦
第四节 南疆传统绿州农业区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建省时期重建农业经济的努力
第一节 西北边疆危机与农业开发进程的中断
第二节 建省与重建农业的社会条件
第三节 农业人口的再聚集及其方式
第四节 全疆范围的水利建设热潮
第七章 农业的复苏与近代农业因素的出现
第一节 从田赋征看农业的复苏
第二节 农作物构成与分布的新动向
第三节 农产品区域流通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第四节 近代农业因素的出现及其发展的困难
结束语

作者:华立 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

公众号

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