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学术交流 > 中国边疆学讲坛

中国边疆学讲坛第26期:自然凝聚,碰撞底定——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作者:来源:科研处发布时间:2017-05-12

  5月10日下午,中国边疆学讲坛2017年第8期(总第26期)邀请边疆所李大龙编审做题为《自然凝聚,碰撞底定——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的报告,讲坛由李大路副所长主持。

  李大龙编审从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及特点、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及古人对人群的划分、农耕族群的凝聚及“中国”概念的出现、“服事制”到“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构建的主导思想、汉唐“大一统”到元清“大一统”:主导者的转变 、夏人到中华人(国民:中华民族):未完成的中华民族建构等六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分析。

  李大龙编审认为在没有域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共同构建了多民族近现代主权国家,但在近代遇到了西方殖民势力东扩,最终发生碰撞底定。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自然凝聚和碰撞底定两个大的时期,细分为四个阶段:自然凝聚、疆界明晰、列强的蚕食鲸吞、现代疆域巩固。故而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自然凝聚,碰撞底定。

  早在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近现代主权国家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前,中华大地上的农耕和游牧族群已经在构建着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历程实际上也是王朝对区域内族群不断整合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族群的凝聚和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黏合剂。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族群和游牧族群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族群共同创造的。如果非要量化其中的功劳大小,那么农耕族群建立的汉唐奠定了基础,边疆族群建立的元清两朝则属于巩固和定型。

  中国边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研究生参加本次讲坛,并与李大龙编审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

公众号

公众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20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