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各期
关于古代中国的疆域和版图
作者:毕奥南 发布时间:2005-09-23 15:36:00 来源:
汉语疆域和版图原本都是古代中国统治范围概念,经过近现代西方国际法概念的渗入,以及国际关系的实践,整合为现代汉语表述国家领土范围的概念。疆域和版图的古今词义虽然有着继承关系,不过彼此语境却有诸多不同,概念涵义也不尽一致。这实际上涉及到已被现代中国扬弃了的古代中国王朝的国家观念和对外关系理论;古今歧义对我们认识古今中国的异同不无误导,甚至可能将我们的视野胶着于古人立场而与今人形成隔膜。因此,对古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历史概念作一辨析,可以为准确表述上述概念提供一个参考。
古代的“中国”是与“四夷”相对的概念。华夏以外尚有被称为戎狄蛮夷的族群,所以“中国”具有界分内外的功能。和许多早期国家一样,“国”是在“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商、周王朝都强调团结同族,以同族为内(中),以他族为外(边),形成其基本政治地理模式。“尊王攘夷”或“内华夏外四夷”,成为华夏诸国增进凝聚力的需要;“华夷之辨”虽然具有区分族群和文化制度的标志功能,但就其实质而言,仍是辨“内外”。
无论是“中国”还是“四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历史进程中都处在变化过程。从商周开始,迄至元明清各王朝,无论是统治地域还是统治族群,“中国”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样,“四夷”的含义在各朝各代也不尽一致,这是由“中国”周边国家或部族政权的变化所致。
古代中国是王朝中国,性质是帝制国家,国与帝从理论上讲是合为一体的,即所谓“朕即国家”。认清王朝中国的统治体制及国家形态,这决定了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和历史语境,并且决定着我们研究、阐释历史的价值取向。
历史进程中,王朝中国的聚合大致有两种形态。第一类,以华夏族系为核心的王朝中国。第二类是不同族系的结合。这表明,传统的王朝中国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有新的王朝中国构建,而且在地域和人民的领属上会有变化。
尽管古代中国王朝都以中国自居,但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如秦、汉、魏、蜀、吴、魏晋南北朝、隋唐迄至元、明、清,真正称中国的只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中国只是简称。因此,我们今天所称的中国,实际上包含着古代自称并被称为中国的王朝国家和简称中国的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层含意,尽管彼此有历史继承关系,但如在不同语境不加区别使用,传达的信息不是含混便有歧义。
王朝中国的疆域理念主要由君权天授和宗法制度构成。根据君权天授理念,周天子应该是天下共主,因此王朝中国的疆域在理论上是与“天下”相等的。因此可以派生出王权泛化观念,典型表述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按宗法制规定,宗族有服从宗子保卫宗庙的义务,如果王朝实行分封制,就形成诸侯屏卫天子的关系,即以诸侯为藩篱,保护居内居中的天子。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构拟过一种称为畿服制的国家边疆结构。大致在王朝直辖区(王畿)以外,设定了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五等,规定了一定的距离和应尽的义务。这虽然只是从未实行的构想,但关于边疆秩序的理念,对后世统治者产生极大影响。
总结历代王朝的王权思想与疆域理念,大致可以把他们主张的疆域层次分为三大类型:
有效统治范围(政区包括特殊政区)、实际控制范围(属国、属夷、属部、土司、蛮夷长官、藩属)、理论上的统治范围(实际上是中外关系,隐喻理论上应属王朝中国)。疆域多层次性,各王朝不尽一致。总的来讲,内设政区,外施羁縻。
版图合称,指户口册和疆域图。是行政区范围。24史中本纪的岁末往往记有人口、赋役、收入支出等内容;地理志所记政区也常常有人口内容,这种人地关系的记述,表示国家实际控制的人口以及这部分人居住、生产、活动的地域。这是王朝国家行政的范围。版图只和疆域层次中有效统治那部分相匹配,与控制范围有些联系,与疆域理论上的统治范围并无必然联系。总之,版图是王朝统治范围比较清晰的表述。疆域概念因有复杂的理念具有多义性,比较含混,这是王朝中国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