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纠正几种错误倾向

作者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7-09-07 14:23:00   来源任福义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追求和文化理想的精髓,能激励全体人民为共同的美好愿景而戮力同心、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上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各领域深入开展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凝聚力显著增强。同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的偏差和实践层面的误区。为此,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并加以引导,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入心入脑,并化作全民的实践和行动。

  一、纠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没有多少关联。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同时也产生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精髓和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语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社会主义”是对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界定。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作出的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价值选择。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优秀成分,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它们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根本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念,无一不体现着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立说之初就明确主张,未来社会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在带领广大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诠释、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存在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过程之中。

  二、纠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等同起来的错误倾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有人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某些字面上的重合,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 “普世价值”是一回事。这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混为一谈的错误论调,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思想混乱,必须予以澄清。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存方式、文化理念的提升和凝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自信和定力,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

  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根本标志。我们党在十七大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同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在内涵上有着原则性界限。西方价值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表达,是一种特殊价值,有其特定适用范围。把这种有限价值夸大为永恒价值,将其定义成超国家、超阶级、超宗教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来说是荒谬的、虚妄的,从实践上来说是虚伪的、失败的,其目的在于谋求自己的全球霸权,以获得自身的巨大战略利益。

  在我国,核心价值同社会主义这一国家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相联系,对同一概念的内涵解读与西方国家是有根本区别的。比如讲民主,我们所说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而西方的民主,虽然形式上挺能迷惑人,但实质上是资本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我们所说的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自由,是同纪律有机统一的自由。而西方的自由说到底是资本的自由、资本家的自由。平等、公正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而法治,我们始终强调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同西方的法治有本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人民群众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展示了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上的高度自信。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定这一价值自信,彰显“中国价值”的强大力量。

  三、纠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看成“一阵风” “一时性”活动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久久为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常态化

  当前社会上还有一种认识,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看成是“一阵风”的活动,认为“风”过了,也就不用再去大力宣传和弘扬了。这种错误认识说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与国情需要,它作为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保证和价值共识,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引领。

  《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显然,“战略任务”“基础工程”不可能靠“一阵风”式的突击完成,而是要把其作为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的一项伟大工程来做。

  因此,应坚决纠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视为一般性宣传教育活动的错误认识,要树立战略思维、大局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常态化,久久为功,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

  当前,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践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理论研究要向深度挖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其基本内容的解读和阐释,缺少对其体系和内容进行学理和文化层面的深度探究,这方面的理论阐述还远远没有完成。要注重进一步从理论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帮助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外,也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进行深入比较和辨析,廓清一些人认识上的疑惑。

  二是突出重点,有差异性地推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突出核心,明确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据2016年人民网就“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个词最触动心灵”的民意调查来看,其中关注度较高、得票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公正”(270 票)、“诚信”(187 票)、“平等”(163 票),这为决策部门和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明确重点提供了信息参考。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服务人群、领域特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差异性、阶段性的实施推广,即突出重点,明确所在部门、行业的工作重点,进而根据工作反馈和实施进度及各单位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方案调整,使工作方向和工作着力点更加集中,更加符合循序渐进式的工作推进规律。

  三是宣传教育要跟上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应局限于宣传海报、公益广告以及主题讲座等传统的宣教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日益显现强大传播威力的新媒体时代,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跟上“微”步伐,练好“微”功夫,以更快、更鲜活和更具渲染力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占领“微”空间。要完善媒体公益广告制作和发布机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的目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还可以依托“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人们听得进、受触动、有共鸣,在潜移默化、情理交融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丰富资源,把教育基地建设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四是实践活动要推陈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知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3%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日常行为有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聚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特别是要在个人层面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要从群众的生活点滴、工作细节入手,从群众的潜在的心理需求出发,尊重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活力,强化道德养成,注重道德践行,让群众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付出,从刻意为之到习以为常,在潜移默化中常为小善、修身立德,增强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要在坚持学道德模范、学雷锋和精神文明创建等经典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广大的群体参与其中,努力形成人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北京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编号:14ZDB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 版权所有 2018
Copyright (C) 2018 Chinese Border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100732)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5层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