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院科研局要求和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部署,由科研处和青年理论工作小组联合主办的中国边疆研究所“青启项目结项学术报告会”于2025年3月3日全天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边疆所9位青年研究人员就各自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启项目”进行了汇报,刘晖春书记作指导讲话,范恩实副所长进行学术总结。科研处负责人高月主持报告会,边疆所全体在岗人员参加。
刘晖春书记强调,党中央、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院党组始终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创新政策、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强化激励,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政策和措施。无论是“青年科研启动项目”还是后来的“青启计划”和“培远计划”都是院党组针对青年成长成才量身定做的支持计划。边疆所党委也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打通影响青年成长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希望青年同志不负党中央和院党组的期望,依托院所提供的平台,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刘晖春书记强调,青年同志一定要进行大量阅读和丰富积累,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目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多维度获取信息,拓展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研究效率。不要拘泥于自己熟悉的某一领域或方向,要拓展研究范围,避免碎片化,积极开展涉中国疆域与边疆的规律性、体系化研究。边疆所青年要通过“学术戍边”为边疆地区安全与发展贡献智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过硬的边疆治理研究队伍”的要求,让自己成长为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栋梁人才。
范恩实副所长从选题范围、问题意识、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下一步如何深化研究等方面,对9位青年同志项目开展情况作了整体评价。他指出,“青启项目”是我院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学术新秀。9位青年学者能够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潜心钻研,取得了一定成果。他强调,青年学者研究选题一定要站在历史高度、着眼国际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坚守中国立场,将个人学术追求同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小切口”但能够反映大问题。将“青启项目”作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相关项目,扩大研究范围,提高开展系统性、规律性研究的能力。一定要重视项目结项问题,严格按照立项书的计划和科研局的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报告会第一场,朱尖、孔迎川、塔米尔就各自承担的《汉代治边思想史资料整理与初步研究》《清前中期边疆地区治理中的经济政策研究》《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灾害人类学研究》项目作了汇报,北部边疆研究室主任吕文利研究员作评议。第二场,宋可达、张楠林就各自承担的《海疆治理视野下的清代江浙海域勘界研究》《清代台湾班兵的制度演变和运作机制》项目作汇报,新疆研究室许建英研究员作评议。第三场,孙方圆、葛小辉就各自承担的《动物在我国边疆开发史中的价值与作用》《中国传统对外思想演变初步研究》项目作汇报,西藏研究室主任张永攀研究员作评议。第四场,袁沙、刘静烨就各自承担的《新时代南亚安全局势演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美国南海航行自由行动及我国海洋权益维护》(2009-2019)项目进行了汇报,东北边疆研究室主任初冬梅研究员作评议。
通过这次报告会,全所青年同志与大家围绕“青启项目”相关开展情况,积极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