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广程,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
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怀着迫切的心情,认真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在总体把握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精神实质的同时,我特别关注其中如何阐述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报告在第一部分“2024年工作回顾”就明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扩容升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一批重大工程、民生项目稳步实施”。那么,2025年中国政府如何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报告的第三部分“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第五要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内容中明确给出了思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中秘共建“一带一路”的明珠项目——钱凯港。供图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
“走深走实”的基本路径
“大”“小”相济。报告明确指出,“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就是要统筹“大”与“小”之间的关系。不因“大”而掩“小”,不因“小”而不为。重大工程重在“标志性”,而具有“标志性”特征的重大工程必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工程,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差的工程即使规模大也不应上马。2024年,统筹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标志性重大工程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平稳运行,影响彰显。2023年和2024年我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了学术考察,深感其作为重大工程“标志性”的国际含义。在标志性重大工程方面,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升级版”建设;匈塞铁路、中泰铁路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取得进展;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提前建成。还需要强调的是,2024年中吉乌铁路举行项目启动仪式,酝酿多年的区域国际项目终于落地,这是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大成果。还需要关注的是,2024年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中国通向欧洲的通道又有了新的选择。在推进“小而美”项目方面,鲁班工坊、菌草技术、“丝路一家亲”等民生项目在共建国家逐步推进。2024年我率学术小组考察了斐济,亲身体验了菌草技术在斐济的传播以及斐济和周边国家民众对菌草技术的高度认同和喜爱。
内外联通。报告指出,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2024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94万列,累计开行突破 10万列,通达欧洲 26个国家 229个城市。不仅如此,中欧班列还布局建设一批集结中心,增强了“硬联通”的可持续性。在海路方面,“丝路海运”命名航线通达46个国家145个港口,“空中丝绸之路”通航56个国家107 个城市,在“丝路电商”领域,我国与塔吉克斯坦、巴林等33个国家建立双边电商合作机制。这些都是“量”增长的集中表现,同时,2025年还需要特别关注在增量基础上,与共建国家在合作的“质”的方面寻求新突破,增加与共建国家贸易往来的“含金量”。在推进中欧班列规模增长和线路优化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数量与效益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未来中国在与欧亚国家实施班列运行时,还应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借助数字系统整合和海外仓网络优化,富有智慧地将欧亚物流大通道逐步升级为欧亚供应链价值链大通道,在AI时代真正地将“钢铁驼队”转换为“智慧动脉”。在我看来,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它是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是推动我国西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深度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和平台。
多维度布局。报告强调,“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强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这里涉及对外投资的有序发展、海外综合服务和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等多方面的问题。报告中虽未展开,但点到了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的关键之处。
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元洪投资区。供图 中新社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国内环境塑造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必要条件。在提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报告明确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报告中还提出三个基本理念:一是稳步扩大制度性开发;二是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三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实际上是阐明了开放与改革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关于如何扩大高水平开放,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关键措施:一是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二是大力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发,扩大电讯,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更好发展。由此可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个重要条件。
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报告还明确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在强调国家各战略“叠加效应”的同时,报告还特别强调深化各地区战略中的产业协作问题,即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进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可见,中国政府十分关心产业协作和布局问题。关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报告所阐述的两类区域主体的功能、责任和任务问题,一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二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这就将推进我国区域发展协调问题用新的思路加以展示出来。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国际环境塑造
最主要的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报告中提出两个具体思路:一是持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程。这个思路强调了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建设自由贸易区方面中国积累的丰富经验,当今全球经济合作大趋势特别需要构建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而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是中国的重要对外合作的目标,自然要积极加以推动,这不仅对中国发展有利,也造福于东盟国家。中国积极谋求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程,鲜明地表明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意志和行动。二是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促进共同发展。这表明,中国反对国际经济的“单干”行为、“脱钩断链”行径,尽管世界贸易组织具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多边贸易体制还必须以其为核心,只有这样,国际经济体制才能避免恶性贸易摩擦。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和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政府的一贯原则和立场。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落实全球“三大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事实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总之,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2025年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惠民心、得民心、利天下的成果值得更多的期待。
来源:《人民画报·丝路瞭望》
转自:人民画报公众号